10月13日,重慶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十周年成果暨藍皮書新聞發布會在重慶市新聞發布中心舉行。重慶市發展改革委、商務委、政府口岸物流辦、政府外辦、中國人民銀行重慶市分行等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了重慶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相關情況,以及重慶如何努力在新時代新征程推進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推動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現代化建設高質量發展。
重慶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在國家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重慶充分發揮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節點優勢,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努力成為全國新的經濟增長極和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忠實踐行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國家賦予重慶的重大使命和戰略任務。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十年來碩果累累:2022年,重慶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貿易額達到3331.4億元,年均增速9%;十年來重慶累計吸引外資293.5億美元,319家世界500強企業入駐重慶;十年來重慶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跨境雙向投資規模累計達到45億美元,累計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跨境人民幣收付2911億元;十年來重慶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結成國際友好城市、國際友好交流城市分別增至29個和84個,搭建特色國際交流平臺近20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各領域交往活動400余場次等等,重慶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十年來“朋友圈”越來越大,路越走越寬廣,生意越來越紅火。
重慶是目前全國唯一兼具水、陸、空、生產服務、商貿服務“五型”國家物流樞紐的城市,從增強樞紐綜合承載效能、提升樞紐對外交通便捷度、塑造樞紐經濟發展新優勢三個維度持續加力推進“五型”國家物流樞紐的建設,按下“快進鍵”,跑出“加速度”。以數字重慶建設引領全面深化改革,持續推進交通強市,放大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功能,形成疊加放大倍增效應,加快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目前已實現東西南北“四向通道”“水公鐵空”四式聯運無縫銜接,通江達海、聯通世界、邁向未來。
重慶向東經長江經濟帶可達太平洋,聯通“海上絲綢之路”。十年來,重慶深度聚焦建設長江“黃金水道”智慧物流工程,常態化運行“滬渝直達”精品快線、渝甬沿江鐵海聯運國際班列,助力賦能長江航運高質量發展,扎實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重慶向西通過中歐班列可達中亞、歐洲等區域,聯通“絲綢之路經濟帶”。重慶在全國率先開行中歐班列(渝新歐),十年來,重慶中歐班列已累計開行超1.4萬列重箱折列,開行量居全國前列,開行中歐班列(成渝)近50條穩定運行線路聯通歐亞大陸上百個節點城市,干支網絡覆蓋亞歐大陸全境,中歐班列(成渝)已成為區域合作樣板。
重慶向南通過西部陸海新通道(“南向通道”于2018年11月正式更名為“西部陸海新通道”)連接印度洋,北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南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協同銜接長江經濟帶,助推我國區域協調發展,2019年上升為國家戰略。重慶作為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主要發起者、推動者和重要建設者,主動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一體打造大通道、大樞紐、大口岸、大物流、大平臺,高水平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形成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的經濟、高效、便捷、綠色、安全大通道,持續推進通道互聯互通建設,提升規則規制標準“軟聯通”水平,深入推廣多式聯運“一單制”和數字提單創新應用試點,促進鐵公水空立體交通高效銜接,與中歐班列、長江黃金水道實現無縫銜接,助推我國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格局,更好地促進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目前通道網絡已覆蓋全球120個國家和地區的473個港口,對內輻射18個省區61個城市、124個鐵路站點,實現內陸地區“一帶”與“一路”戰略閉環,形成鐵海聯運班列、國際鐵路聯運班列、跨境公路班車三種運輸組織方式。目前已累計運輸54.6萬標箱,貨值906.5億元。
重慶向北通過中蒙俄經濟走廊聯通蒙古、俄羅斯等國。目前已常態化開行“渝滿俄”班列,串聯中蒙俄經濟走廊。
未來重慶將更好地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深度融入國際產業鏈、供應鏈,深化區域合作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體化建設走深走實,加快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重大戰略集成聯動發展,持續增強連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支點的集聚輻射帶動能力,持續用好RCEP戰略機遇、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戰略平臺、西部陸海新通道戰略通道,更好地輻射西部、服務全國、鏈接東盟、融入全球,深度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成渝雙城經濟圈一體化建設和長江經濟帶建設,更好地在西部地區帶頭開放、帶動開放,凝心聚力打造內陸開放高地核心支撐,努力成為全國新的經濟增長極和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推動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現代化建設高質量發展,形成重慶最具辨識度的標志性成果。